第159章 崩溃的四大爷_我在大明开历史辅导班
米读小说 > 我在大明开历史辅导班 > 第159章 崩溃的四大爷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59章 崩溃的四大爷

  一阵震耳欲聋的沉默过后。

  嬴政缓缓起身,用一种极其诚恳的语气问:

  “先生,大秦的赋税多是用粮食、半两钱上缴,金银……自然也有,但没那么多。”

  “这些日子听了您的课之后,朕也知道了,年代愈是往后发展,百姓生产和朝廷能力也会愈发上升,而大清与秦相隔一千多年应是有的,国土也更大,所以他们可以如此奢侈地将将白银作为钱币流通。”

  “只是朕实在不太能明白——”

  “即便是铜钱,一亿多钱堆起来怕是也有一座山高了,更何况是那么多银两砸在军费上。仅靠所谓的出海贸易,能有那么多的收入支撑国库吗?”

  “再有,就算靠贸易是收支可以抵消,国土扩大导致的管理成本也会增加,例如先生方才说过的,朕这时候疏通水利大概就是挖沟,一千多年后的水利必然会更厉害,耗费的银钱也会更多。”

  “天灾人祸不可避免,洪水、干旱、地龙翻身、甚至虫灾雪灾,李世民那时候遇到过不少,而且必要治理和赈灾,否则会引发民变。乾隆将这么多银子都砸进了军费,假设朝廷赋税足够负担这些突发的天灾人祸,难道他自己就是个勤俭节约的皇帝,不在自己身上花钱吗?”

  宋慎听明白了,其他人也听明白了,而且一帮学生们都意识到嬴政所说的问题,就是他们刚才被震撼后忽略掉的重点。

  乾隆能在军费上这么肯花钱,自己绝对也不会太勤俭,古来皆是如此。

  如果乾隆皇帝是一个很勤俭节约的家伙,想必也不会如此穷兵黩武。

  于皇帝而言,这个词并不是在骂他。

  穷兵黩武也是要有资本的。

  例如嬴政,奋六世之余烈说的是什么?就是在说他前面的六位秦王将秦国治理得当,给他留下了丰厚的产业,有商鞅变法整肃民风、有强悍的大秦铁骑,还有为战争而生的军功爵制。有了几十年百年积攒的这一切,再加上嬴政这个天才般的铁腕君王,才能有秦王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壮举。

  再例如刘彻,历史上最著名的穷兵黩武专家,跟他的投入比起来乾隆只能往后稍稍,跟嬴政一样挨了千年的骂。他前面有文景之治给积攒的家业才能如此败家,这没错,但如果把他换成朱祁镇呢?一個有能力的顶级富二代,才能把攒下来的钱用到正道上去。

  砸钱没关系,问题是你也得会赚钱,赚了钱还要让砸进去的成本得到应有的回报。

  秦皇汉武都被儒家喷了一两千年,这妨碍他们的功业经天纬地、青史留名了吗?没有。

  回到之前的问题,嬴政之所以问出这样的话来,就是因为他作为“皇帝”这个名词的缔造者,可以说是最深谙帝王心术的人,没有之一。

  一个铁了心砸天文数字打仗的皇帝,手里必然有充足的银子,为了彰显自己的威慑,皇帝一定会用各种方式来扩大自己在民间、在朝廷、在异国眼中的威慑力,武力与名声兼之,双管齐下,才是吓唬不安分之辈的办法。

  嬴政自己就做了很多类似的事情。

  他修长城、修驰道、修皇陵、修阿房宫、扩建咸阳宫,收天下兵器铸铜人,明知危险却还是要巡游天下……这些事除了要让大秦那些空转的人力都动起来、抵御匈奴、还有其余种种原因外,更大的作用,是威慑和震慑。

  要用不容置疑的铁腕来威慑六国余孽,彰显国力,造奇观,就是最好的办法。

  由己及人,嬴政不相信乾隆这么一个势必争先的皇帝会不做类似的事。

  那么更大的问题就来了——

  这人已经砸了一亿五千两银子在军费上,他娘的哪来更多的钱?!

  这就是嬴政语中未尽之意。

  钱,钱,钱!最重要的还是钱啊!

  宋慎想了想,说:

  “他当然不是个勤俭节约的皇帝,或者说,他的奢侈程度比他祖宗加起来都要厉害。”

  “乾隆大兴土木生活奢侈,扩建圆明园和六次下江南,这两项就足足花了四千五百万两银子,如果再加上承德避暑山庄以及京内的佛寺那些,五六千万两都根本打不住。”

  “除了胤禛之外,你们或许不是很能理解下江南这件事的意义,不过可以代入看看,类似于始皇帝东巡,抛开自己本身想要出去走走这种因素,更加重要的是诸如薅银子、拉人心、震慑天下、彰显财力之类的目的。”

  “他六次下江南的同时,还赈灾、治水,又砸了两亿五千万两的银子进去。”

  “此外,五次普免天下钱粮,三免八省漕粮,少收了将近两亿五千万两白银的赋税。”

  “论败家,乾隆确实是大清最能砸银子的皇帝了,没有之一——噢,清末割地赔款出去那种不算在内啊。”

  说到此处,别人表情如何都先不提,朱元璋的眼睛直接就绿得跟头狼一样了。

  银子……那么多银子……

  但凡是当皇帝的,谁不想要?

  他手里要是有银子,国库充足,谁不能慷慨解囊地打仗,谁不想舒舒服服地过日子享受?

  人之常情。

  可在场所有人里,哪一个皇帝手里有那么多啊!

  秦唐明三个开国时期的皇帝,天下百姓刚打完仗要休养生息,边境有异族虎视眈眈要预备着御敌,许多地方还时常有灾害亟待解决,没一两银子是多余的。秦朝的匈奴、唐初的突厥、明初的北元,全都是不好对付的家伙。

  汉武帝倒是个富二代,祖上给攒了不少钱,但他也不敢跟乾隆一样奢侈享乐吧?动辄千万上亿两的银子往里砸,他要是一边“穷兵黩武”打着仗还敢这么玩,那大汉也离亡国不远了。

  胤禛有点受不了了。

  他难以置信地站起身子,盯着宋慎问:

  “不……这不大可能吧?”

  “朕这个当阿玛的,即位以来就没有出过京,一直老实待在紫禁城里,以后朕也不会如皇考当年一般下江南,那太费银子了。有朕以身作则,弘历怎么会如此铺张奢靡?他从哪学的?这,这不对啊!”

  “况且,他如今就在宫里阿哥所里住着,朕预备让他明后年成婚了再谈搬出宫的事情,此前他一直在朕眼皮子底下。朕观他为人老实本分,头脑聪慧,是个能拎清事又勤恳的,他小时候,皇考也是十分喜爱他……他怎么会变成先生口中所言的那样?”

  宋慎露出一个意味不明的微笑。

  “你也说了,康熙喜欢他啊。”

  “比起你,他倒是更像康熙呢。”

  胤禛愕然地想往后退一步,结果发现自己站在座位上,差点没被这一下给绊倒。

  但没人管他如何震惊于自己儿子的本质。

  朱元璋也不装了,径直问:

  “先生,要咱说啊,大家关心的不是这个乾隆是个什么样的人,重要的是他到底哪里来的银子!”

  “军费一亿多,大兴土木几千万,赈灾治水两亿多,他还免了两亿多的赋税……屁股底下坐个金山银矿也经不起他这么造的吧?”

  “您要说是雍正给他留下来的银子,那咱一万个不信。虽然不知道雍正到底会不会攒钱,攒了多少,但是当爹的一死,儿子要是只知道花不知道赚,再大家业也经不起这么败的!”

  宋慎呵呵一笑,反问:

  “你这问的很不准确啊朱元璋同学。”

  “国库是户部在管,皇帝的小金库是他自己在管,乾隆的军费和赈灾那是朝廷负担的,但也只有这两个是,其余他要大兴土木还是要下江南,又或者是生活奢侈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,那都是他自己掏银子出来用的。”

  “你具体问的,是国库,还是他的私库呢?”

  众人齐刷刷愣住。

  什么玩意儿?

  这么多银子,国库和私库有很大区别吗?军费赋税可以用巨大的海外贸易额负担,难道乾隆下江南修奇观就纯纯用的自己兜里的银子?

  那也太扯了,哪个皇帝自己手里能攥那么多!

  此时,胤禛反应忽然有点大,急忙问:

  “先生,您说的私库,是内务府的收入吗?他那时候,内务府能收那么多银子?!”

  宋慎打了个响指:

  “对喽!”

  “既然你先问了内务府,那我就来给诸位前朝同学解释解释,乾隆的私房钱为什么那么多。”

  “内务府呢,是清朝时才有的一个部门,专门为皇室赚钱,而皇帝、后宫等衣食住行的一应支出也全部是由他们承担,有进有出,他们也有很多捞银子的办法,否则不可能支撑乾隆那么巨额的花费。”

  “首先第一个进项,大家应该不陌生,那就是进贡。”

  “在座同学里,最熟悉这个操作的应该是汉武帝刘彻同学,他那会就规定过,针对诸侯王,但凡朝见天子,皆需献苍璧,凡苍璧皆需白鹿皮衬之。而所谓的白鹿皮,只有皇家上林苑有卖,40万钱一张。”

  “到了乾隆时期这操作就已经有更骚的操作了,贵族、宗室、朝臣、蒙古都成了纳贡的目标,天子祭天,会有祭天供、端午节会有端午供、乾隆出巡,所经之地当地百官也有进贡。这些进贡就很考验人上不上道,最上道的莫过于和珅,这个人后面我们会提到。”

  “其次,就是土地。”

  “我之前应该有提到过,大清的皇室子弟虽然有封爵,但是并没有封地,这跟明朝藩王制度导致朝廷收不上来税有很大关系,清朝意识到了这一点,所以不封地之后,皇帝就成为了最大的地主老财,有了数量庞大的所谓‘皇庄’。”

  “在皇庄之上,皇室可以派人进行种植、养殖活动,所产物资丰富,例如牛羊肉、鸡蛋、部分药材、食用油、供人观赏的花草树木等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。除此以外,皇庄的产物还可以盈利,每年向内务府交纳的银钱就有几十万两收入。”

  “这两点,大家都明白吧?”

  底下众人面带思索,倒是没有太过震惊,先后点头表示明白。

  这都是理解范围内的东西,只不过由于清朝制度的特殊性,皇帝要是薅得狠一些,那收入就多了不少,也是应有之义。

  宋慎颔首,继续说:

  “第三点就比较骚了,是盐引。”

  “盐引其实早就有,之前的都比较普通,虽然这是一个朝廷盈利的大项,但在明初洪武时期,盐引导最大作用除了赚钱,更重要的是吸引盐贩去边境,鼓励商人输运粮食到边塞换取盐引,给予贩盐专利的制度,又称开中。开中之制系沿袭宋、元制度,但明代多于边地开中,以吸引商人运粮到边防,充实边境军粮储备。”

  “明朝期间自然有许多改革,不过本来目的还是为了办实事、争取在造福百姓的同时创收。而到了清朝,盐引就彻底成了敛财的手段,脸都不要了。”

  “那时候全国各地的盐商数不甚数,户部以大量印盐引来补充国库,康熙年间的盐引泛滥成灾,盐引制曾一度面临取消的危机。”

  “雍正初,康熙留下了一个烂摊子,国库空虚,天灾不断,贪官遍地,无论朝廷拔多少款都被地方们瓜分,为了四处赈灾筹银,雍正下令抄了很多官贪的家财,还严令禁止户部超发盐引,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,才挽救了所谓的康乾盛世。”

  “但很可惜,胤禛同学,你努力清明的吏治,到了伱儿子那里又歪了,他学康熙比学你多多了。”

  “乾隆六下江南时,就接见过当时的八大盐商,仅在扬州一地,徽州盐商的资本就等于国库存银的一大半,他下江南时盐商为了讨好他,花了几十万两白银为他修建行宫,被他磨刀霍霍架着脖子捐银。”

  “所以实际上乾隆下江南虽然花了很多钱,但花的不是他兜里的钱。”

  “又过了几年两淮盐引案爆发,新任盐政查账,发现在他之前的二十年里,盐政官吏们私自超发盐引,从中克扣、提留引银达一千多万两,抄了多少家牵连多少人数不清了。”

  “你们猜,有多少银子进了乾隆的兜?”

  “这家伙一般不抄家的,贪官们贪了银子都会主动给他上供,跟他分账,要不是闹大了他才不会彻查呢,养着贪官坐等银子进账,不比抄家、杀鸡取卵来得多?”

  朱元璋两眼发直。

  他不知道自己今天的眼睛到底发了几次直了,感觉眼皮子都酸。

  顷刻的愕然过后,朱元璋转身看着自己旁边不远的胤禛,面带同情,感觉连他那个辫子头都顺眼了。

  毕竟,如果自己有这么个非常难评的儿子,他会恨不能回去直接弄死。

  跟乾隆比起来,朱棣都好了太多。

  造反归造反,老四还是干了不少正事儿的,打仗打得好,有个好儿子替他治国,功绩不错,也没闹出什么值得宋慎拿出来说的贪腐问题。

  而雍正这么个励志要整顿官场的皇帝,养出了一个直接跟贪官分账的好大儿……

  “节哀……啊不,别太生气了,至少他会赚钱嘛。”

  朱元璋干巴巴地安慰了一句。

  胤禛:……

  四大爷牙都要咬碎了,从牙缝里挤出句狠话:

  “真是会赚,太会赚了……若能回去,他不实话实说,老子打不死他!”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mdxs123.cc。米读小说手机版:https://m.mdxs123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